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游子在外,一聲熟悉的鄉(xiāng)音便能喚起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可在公眾場合,大家卻習慣了用普通話來溝通交流。年輕一代不會說家鄉(xiāng)方言成了常態(tài),如何傳承,留住鄉(xiāng)音,也就任重道遠了。
日前,一張《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統計圖在網絡社交平臺引起熱議,根據統計,全國眾多地區(qū)的方言正在退化,其中吳語的使用比例更是全國最低。常州話作為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也在其中。其實今年,常州也有一項關于孩子說方言的調查,57%的網友表示掌握得一般,聽得懂但不會說;27%的網友表示會講,而且很熟練;16%的網友表示不會,聽不懂也不會說。對于這一狀況,不少家長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記者(孩子講方言,他會講嗎?) 家長1(基本上不太會,我覺得沒有必要,大家早晚都會統一普通話的,沒必要再使用方言,方言很多還會產生誤會。) 家長2(小孩說方言的話越來越少,我們城市化,大家都融入到一塊兒,全國各地的人都在一塊,說方言就比較不方便。) 家長3(在一個地區(qū),在常州應該推廣流行這種方言。) 家長4(我們盡量會讓他說說方言,因為現在小孩子都不會說。我們自己住在這一片地區(qū)的,都不知道自己這片講什么話了,出去都沒有鄉(xiāng)音了。)
從娃娃抓起
方言學習變課程 推廣普通話是大勢所趨,但在文化傳承的意義上,不能夠單單依靠普通話,更需要方言,因為它本身就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扭轉目前的窘境,武進的不少中小學校也開設了方言課程,以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民俗文化傳統。 【現場】(拍拍胸,勿傷風,拍拍背,無災害) 在清英外國語學校的方言館內,孩子們正在練習常州童謠《拍拍胸》。學校自開展“兒童地球村語言文化課程基地建設”項目以來,帶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常州方言就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不光是本地孩子積極報名參加方言班,不少外地孩子在方言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不少常州方言。來自南通的張維銘告訴記者,班里有不少同學會說常州話,自己也想學些常州方言,這樣才能盡快融入到同學中。 清英外國語學校學生
張維銘(我們班每次下課的時候,都有很多同學在說常州話,所以我想來學一下。) 清英外國語學校學生
張譯文(本來我就是常州人,也應該學會常州話,增添一點樂趣。) 除了每周一節(jié)課普及常州方言外,清英外國語學校還通過曲藝、錫劇等方式讓孩子在活動中接受和了解常州方言。 清英外國語學校常州方言課程導師
吳寒(這個課程內容,我們一開始研究的是吳文化,然后再逐漸的演練到我們常州方言的源起。我發(fā)現他們學習的激情也很高。) 清英外國語學校副校長
唐靖霞(活動開展之中,能夠對我們有語言滲透出來的一些戲曲文化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3—6歲是孩子語言發(fā)展的黃金期,武進機關幼兒園也抓住這一關鍵節(jié)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方言活動。走進教室,大班的孩子們正在說著童謠。 武進機關幼兒園學生
韓昊澤(童謠很好聽,聲音很響亮。) 武進機關幼兒園學生
蔣天勤(覺得童謠很好玩) 該園保教主任李曉芳告訴記者,學校會進行方言教育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讓幼兒們用方言交流玩耍,其實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保護傳統文化,讓幼兒們了解、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武進機關幼兒園教育集團保教主任
李曉芳(我們通過這樣一種專門的活動,來激發(fā)孩子說方言的熱情。讓孩子來親近和認同自己的地方方言,從而產生萌發(fā)我是常州人,這種自豪感其實是很重要的。)
方言傳承貴在回歸生活 在學校探索建立方言課程的同時,也遇上了一些難題,比如學生在家中沒有學習與交流方言的環(huán)境,給熟練運用和提升帶來了障礙,也影響到了學習的興趣。星河實驗小學分校的常州方言班開設于2014年9月,當時班內的學員大多是外來流動兒童,他們懷著對新家鄉(xiāng)常州的熱愛之情,報名參加常州方言的學習,可一段時間過去了,報名的孩子卻逐漸變少了,學校一查,才發(fā)現問題出在了家里。 星河實驗小學分校副校長
錢國芬(他僅僅在學校的方言課上會學到一些方言,然后回到家,在社會當中去就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所以孩子覺得學起來比較困難。) 常州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常州吳方言研究會副會長范炎培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常州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常州方言的研究。在他看來,常州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載體,目前承擔更多的功能是地域文化的傳承,老地名、老詞匯等也都存在于方言中,如果方言失傳,這些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他也呼吁常州的爸爸媽媽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生活中嘗試用原汁原味的常州話與孩子交流,讓他們從小就記住地方方言的美,給孩子們一個念想,一份鄉(xiāng)情。 常州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范炎培(在學校里面,在公共場合里面是用普通話,但回到家里面在朋友之間就可以不用普通話,用我們家鄉(xiāng)的語言,就容易拉近大家親近的距離。)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普通話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圍則不斷縮減。對許多“90后”和“00后”而言,方言更是早已成為了一個遙遠的概念。但無論情感傳承,還是文化傳承,方言都有保護和傳承的意義。只有留下方言,留下鄉(xiāng)音,才能更好的賡(geng第一聲)續(xù)關于鄉(xiāng)愁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