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耗時五年 寫成20余萬字抗戰(zhàn)小說 |
時間:2019-06-10 20:48:03 來源:生活連線 作者:陽湖網 |
|
演播室:人生七十古來稀,家住常鄒新北區(qū)府西花園小區(qū)的張耀琴奶奶今年已經70多歲了,干了一輩子農活的她,用了五年時間寫成了一部20余萬字的抗戰(zhàn)小說,并且出版了,她說,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們一起去認識下這位可敬可愛的奶奶。 配音:走進張耀琴奶奶的臥室,床頭、電腦桌、書柜都擺滿了書籍,有唐詩宋詞、四大名著,還有張恨水、余秋雨的作品?,F在她每天在家就是看書、寫作。 同期聲:張耀琴
我起先只是文學的愛好,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投稿,投稿都沒有中。那時候寫的也不好,后來改革開放之后,我沒有事了,然后我就開始寫。 配音:張耀琴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的一個書香人家,小時候總是聽爺爺說起日寇侵華的事。常常會去各處投稿,但都石沉大海。后來嫁了人,她又聽村里的老人們痛斥當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犯下的各種罪行,一直都想把常州地區(qū)的抗戰(zhàn)故事記錄下來。2013年10月,張耀琴去南京參觀了大屠殺紀念館、福安里“松下富貴樓”慰安所等抗戰(zhàn)舊址,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回到常州后,她便開始搜集相關的素材。 同期聲:張耀琴
我就是找村上有的有文化的人家,找解放前的故事。我們常州地方的故事,一個是我們武進的抗日英雄,一個叫朱真是我們常州武進地區(qū)的一個女戰(zhàn)士,那個馮寨橋,就是我們市政府下面,有幾個游擊隊戰(zhàn)士殺掉日本鬼子,幾個人集體反抗的。 配音:張耀琴四處走訪抗戰(zhàn)親歷者,將老人們口中的抗戰(zhàn)故事一點一滴收集起來。和其他老人安享晚年逍遙生活相比,張耀琴像是“苦行僧”,省吃儉用,走街串巷,甚至被別人嘲笑為“傻瓜”“吃力不討好”,但老人家認準了目標就不松勁。材料收集到位后,張耀琴開始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年逾古稀的她視力減退,寫起字來十分吃力,但每頁紙都寫得工工整整。為了加快寫作速度,她開始學習五筆輸入法、摸索Word文檔,用“一指禪”對著電腦敲敲打打。 同期聲:張耀琴
我就跟我兒子學電腦,我開了又不知道關,又不知道怎么弄,后來學五筆字,我就慢慢開始捋下來,到現在打字都是一筆一筆打起來的
也不容易。 配音:2017年春節(jié)后,張耀琴終于完成了500多頁20多萬字的初稿,定名為《江抗英雄》?!敖埂奔唇峡谷樟x勇軍,是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領導的主力部隊之一。小說既揭露了侵華日軍在常武地區(qū)的種種暴行,也有軍民奮起反抗、浴血奮戰(zhàn)的感人故事。 同期聲:張耀琴的鄰居
她寫的好的,這個低田村,低田村上的事情,都是她寫出來的。我看的,她真有才華。 張耀琴的鄰居
好的哇,是蠻好的。 配音:成稿后,張耀琴多方打聽,找到常州鳳凰出版社,表達了出版成書的意愿。雖然書稿的文字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但出版社被老人的一片誠心所打動,安排工作人員反復修改,終于滿足了她的愿望?,F在,張耀琴依然每天都會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她說,藝術來源于生活,想將生活的點點滴滴用文字記錄下來。 同期聲:張耀琴
我寫我一代,我媽媽一代,還有我兒媳婦一代人,從生活一窮二白,到現在改革開放,生活大不同,我天天都寫的,每天都寫新的。 演播室:夢想這兩個字,看似十分的簡單,但是有多少人會為了它一直奮斗到老,張耀琴奶奶這種年過七旬依然堅持夢想的做法,值得敬佩和學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