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身體長大的,除了年紀還有回憶。幼年時的記憶里有洗澡的大澡盆,有洗腳的腳桶,還有外觀非常精致的馬桶,那些一片片木板圍起來的桶一用就是好多年,結實耐用不漏水,尋常人家也總有幾件木桶備著。在禮嘉鎮(zhèn)建東村,76歲的章杏興是附近有名的箍桶匠人,同時也是村里的最后一個箍桶匠。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章杏興的箍桶人生。 走進禮嘉鎮(zhèn)建東村,過了章家橋,便能看到章杏興的家了,只見章師傅正坐在一堆木屑中推著手上的刨刀,赫赫的響聲給寧靜的村莊增添了一絲鬧意。 (現(xiàn)場畫面+音樂) 刨下的木花散發(fā)著香味,章師傅半天也沒直起一個腰身,看他輕松自如的動作不太像是一個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而章師傅的大半生都在這些滴水不漏的圓木桶里堅持著。 箍桶匠
章杏興: 我學校里面出來就搞這個了 因為我父親也是搞這個的
我跟我父親學的 從16歲跟著父親做學徒算起,章杏興從事箍桶行業(yè)已經整整60年了。他說,那個時候,箍桶匠可是個非常吃香的行當,因為家家戶戶里除了陶瓷和少數(shù)金屬器具,大多數(shù)容器都是木制品,有損壞、老舊的,就得找箍桶匠修或者重新打一個新的。而更重要的是,“十里紅妝”少不了他們這些箍桶匠,因為江浙這邊有風俗,姑娘出嫁一定要在嫁妝里準備腳桶和馬桶,一般都是提前叫了師傅來家里打,包吃包住,工錢還很可觀。但是后來,隨著便宜的鋁制品、塑料制品的普及,箍桶業(yè)逐漸失去了它的光彩,但章杏興一直在堅守著。 箍桶匠
章杏興:以前生意蠻好的
這兩年不行了
記者:為什么呢
箍桶匠 章杏興:這兩年塑料 不銹鋼都代替(箍桶)了
這兩年生意不好 在章師傅的屋內,隨處擺放的帶著原木色澤及紋理的大小圓木桶,散發(fā)著隱隱的木箱,精致穩(wěn)重大氣,就像是一件件藝術品。最壯觀的要數(shù)工具臺了,各式各樣的箍桶工具琳瑯滿目,鋸子、刨子、木鉆、鑿子……很多還是章師傅親手做的,同一類型的有好幾種,像刨刀就有橫刨,豎刨,圓刨,板凳刨等等,在外面的市場上是買不到的。 箍桶匠
章杏興:這個是橫刨 這個是最重要的 缺不了這個橫刨的
每個桶都要這個刨子弄的
記者:為什么有這么多不一樣的刨子
箍桶匠 章杏興:我比較考究
有的人只要兩個就可以了 箍桶的匠人們需要耐心和毅力,學習這門技藝最短也要幾個月,要學精學好則需要好多年。完整的箍桶制作要進行四十余道工藝,每一道工藝都必不可少,歸納成幾個方面包括:對木料的處理,桶箍的處理,底板的處理,各方的磨合,塞灰上油畫花等。章師傅指著身后一個已經基本完工的洗澡盆說,就他這么些年熟練的手藝,做這樣一個盆,也得做上4天,每天7個小時。 (刨板現(xiàn)場) 現(xiàn)場聲:箍桶匠
章杏興:這個沒有技巧的 一定要憑肉眼看的 這樣子看平不平
這個沒有技巧的 耐心細致才能出精品,光是將木板拼接在一起就花了小半天,每一個拼接面都要對整齊,圍合起來要不斷地用肉眼觀察是否有偏差,如果拼接得不密合,使用的時候就會漏水。章師傅說,他對自己的作品可是有“三包”服務的。
箍桶匠 章杏興:我要包他們不會壞的 基本上我都要做試驗的 漏水的話我要重新弄的
我要試給人家看的
記者:這樣一個桶壽命有多長時間
箍桶匠 章杏興:一直用倒不會壞 你用用停停倒會壞的
記者:要是壞了你可以修嗎
箍桶匠 章杏興:可以的……遠的地方采菱港都來的 湖塘也有 雕莊 四面八方都有人來買的 禮嘉鎮(zhèn)建東村村民 吳兆法:他的手藝是祖?zhèn)鞯?而且之后呢 他繼承的父業(yè)
他更加精益求精 他做的東西在近段比較有名 有口碑的
別人到處都來訂 不過再精湛的手藝也抵不過便宜的塑料制品的沖擊,章師傅說現(xiàn)在箍桶的利潤越來越薄,箍桶匠們大多感覺前途暗淡,很多早就另謀出路,民間會這項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談到這里,老人心中也頗多傷感。 箍桶匠
章杏興:現(xiàn)在這個手藝要脫隊了 像我們這樣的年紀做完了也沒有人搞了 我7個學徒他們都不做了 因為這個行當比較吃苦
你看看我的手筋都凸起來的
記者:為什么這么吃苦你還堅持下來了
箍桶匠 章杏興:現(xiàn)在主要是我年紀大了 我把這個當愛好也是可以鍛煉身體 是要全身活動的 還有一個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 我一個小兒子也跟著我學的 后來他不高興學了
他去學裁縫了
太吃苦了 (音樂+畫面淡出) 面對大工業(yè)時代,章杏興靜默地將巧妙匠心注入每一件獨一無二的箍桶作品中。因為手工的溫度出自于心,它承載著手藝人的滿滿誠意。作為中華72種老手藝之一的圓木技藝,章杏興還是希望更多人能夠學會這門技藝,并能堅守下去,用時間打磨出一批又一批的圓木藝人,讓圓木的技藝在傳統(tǒng)手工藝中大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