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粉絲:傳承45年的農(nóng)“情”食材 |
時間:2017-12-27 20:32:36 來源:武進(jìn)生活連線 作者:陽湖網(wǎng) |
|
俗話說“南粉北面”,意思是北方的面條、南方的粉絲最地道,作為老百姓最鐘愛的食物之一,粉絲在市場上隨處可見,且大多以山芋粉絲居多。到了冬季,無論是煮粉絲、炒粉絲,還是下火鍋,都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鄒區(qū)鎮(zhèn)卜弋,60歲的陳國琴和丈夫楊建南純手工制作的山芋粉絲小有名氣,捕獲了不少人的味蕾。來看記者錢志益的報道。 早上七點(diǎn),陳國琴夫妻倆已經(jīng)工作了三小時,妻子在里屋忙的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丈夫楊建南則在門口接待前來拿粉絲的顧客,刨粉絲機(jī)替代了手工刨粉絲,大大提高了效率,像老楊這樣的熟手人工刨粉絲的話一天最多能刨二三十塊粉餅,而刨粉絲機(jī)十分鐘就能刨一塊粉餅。今年75歲的凌玉香是鐘樓區(qū)西林人,在老楊家做山芋粉絲已經(jīng)第三個年頭了,每年都要做兩三千斤。 顧客
凌玉香:自己墾了 洗了 再去加工成粉回家再像做豆腐一樣再用水過 過了幾遍就干凈了 再去他家蒸 記者:這么多吃的掉嗎 顧客 凌玉香:
吃不掉哇 賣的 顧客:今年歇在家看小孩就弄弄的 平時我們村上人年年要弄的 要弄一萬多斤山芋的 顧客:比賣的好吃 一點(diǎn)沒有雜質(zhì)
我拿回來洗了四遍的 跟老楊相比,妻子陳國琴對制作山芋粉絲更有研究,因為她跟師傅學(xué)了45年,經(jīng)驗相當(dāng)豐富,山芋粉絲最主要的原材料是山芋,在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會種山芋,山芋不僅好管理,產(chǎn)量也高,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好的食物,每年秋季收獲后留下吃的和明年的種,其它的都會加工成山芋粉絲。將山芋洗凈后加工磨碎,為了除去山芋粉中雜質(zhì),要把它放到大缸里過水。 陳國琴:沉淀以后
你看這個水都黑的 這個水全都要倒掉 倒掉之后就要過清水
自來水過 二次過濾后,在大缸里沉淀一夜,粉就會沉淀在缸底,只需要把上面的水倒掉,然后放到通風(fēng)處自然晾干,這樣,純天然的山芋粉便制作而成了。吃貨們都知道,山芋粉還可以用來制作粉皮、粉條,那味道相當(dāng)?shù)牡氐馈?BR>陳國琴:起碼要過三遍
然后用篩子放在鍋里瀝了以后 第三遍基本差不多了 紫山芋也可以做的哇 紫山芋粉好的 而且粉絲還嫩 還蠻好吃的 我們自己做的紫山芋出粉率不高
超市里賣的那種紫山芋出粉率高的 從山芋到粉絲,中間需經(jīng)過36道工序,包括收獲、清洗、打漿、沉淀等等,其中最關(guān)鍵的一步是打漿,這關(guān)系到粉絲的口感和勁道,全憑手感和經(jīng)驗。 陳國琴:太稀的話就會糊
太干的話就太硬 也不好吃 記者:這個有什么訣竅嗎 陳國琴:就是掌握水 其它東西一樣也不需要 這個是純天然的 只要自來水就可以了
溫水 記者:多少度的溫水 陳國琴:大概30度左右 在打漿的同時,陳國琴已經(jīng)把灶膛里的火生起來了,等到蒸鍋中的水燒開,水汽從蒸籠的縫隙間不斷鉆出時,就可以把粉漿澆入籠屜了。 陳國琴:一層只能澆一杯子,澆多了的話就會不熟,等它熟了之后,再澆第二層 記者:就是一層一層的加 陳國琴:對對,如果是十斤干粉的話,我們這樣的杯子要澆十幾層的 記者:一鍋煮好的話大概要多長時間 陳國琴:50斤大概
一個小時左右,可以多的,15斤一盒我也可以做,費(fèi)時,就是要好長時間,火一定要燒旺,否則蒸不熟 陳國琴:一定要當(dāng)心,不當(dāng)心的話就會起泡,蒸了起泡之后下面就有凹塘 一個小時后 這時候的粉餅,嫩得就像嬰兒的臉蛋,細(xì)滑Q彈,晾至常溫后就得用干凈的塑料紙和棉布包上保溫了,這樣做出來的粉餅就不容易龜裂。一道道工序下來,出不得半點(diǎn)差錯,陳國琴說,他們夫妻二人雖然每天都在家里干活,但從早忙到晚,忙的連話都說不上幾句。 陳國琴:他在上面刨粉絲刨一天,我在下面燒,也不能離人,時間蒸的長也不好,吃飯就是快餐,兩個人忙的,碰頭的機(jī)會都少 陳國琴:冷了以后
干透了之后 一天的時間到傍晚全都收著包好 因為這個東西風(fēng)吹多了之后就會黑了 如果天冷凍的話 就沒用 凍了之后全碎了, 一天只能做10個小時
十個小時大概做600斤左右,有的時候加加班就七八百斤干粉 像這樣的就是12斤左右一塊,有的人家只有15斤粉的 我就幫他全部做掉做一格 有的人家少就少做一點(diǎn)
有的人家50斤粉的就做5格 每塊粉餅上都貼著顧客的姓,制作完成后,就等著顧客上門刨粉絲,粉絲取回家后放太陽底下曬上兩天,便大功告成了。 顧客
朱臘珍:曬干了吃個一年兩年都可以的,燒湯也好吃 炒炒也好吃 最好是燒湯 炒的話放點(diǎn)肉絲 廚師 王偉喜:這個粉絲是人家做的 自制的 不加任何添加劑的
吃起來是絕對好吃的 年紀(jì)大了,做不動了,一語幾乎道盡了所有老手藝人心中的那份遺憾與不甘。但只要有顧客上門,這些手藝人依然會一年年堅持做下去,用匠心精神,做出最地道、最純正的美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