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江南有諺云:“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論梳篦的行業(yè)地位,常州梳篦無疑是獨占鰲頭。但現(xiàn)如今,在常州會做梳篦的手藝人是屈指可數(shù),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走近最后的梳篦匠人。
現(xiàn)場畫面 (磨篦箕的畫面)
同期聲:梳篦匠人 張亮康 就是要像這樣銼的,一般是像這樣三銼一回,它這個刺頭就沒有了,就圓圓的了。這個板子你看,上面都是尖的。
配音:常州梳篦始自晉代,迄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享有“宮梳名篦”之稱。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盡管現(xiàn)在生產(chǎn)器械已經(jīng)很發(fā)達,但是常州梳篦中的“篦箕”仍然堅持純手工制作的生產(chǎn)方式。作為常州梳篦廠篦箕車間唯一一名男員工,今年66歲的張亮康可以說是和篦箕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同期聲:梳篦匠人 張亮康 我15歲做到66歲,這個么也是我的愛好,我喜歡才做的,所以說一直沒有歇。
配音:而篦箕生產(chǎn)車間里年齡最大的霍桂芬老人,則和梳篦打了有64年交道,本該退休的霍桂芬今年又被廠里請回來,因為最重要的幾道工序,只有她才會做?;舭⒁陶f,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常武地區(qū)有大大小小六七家梳篦廠,而她的出生地陳渡橋,家家戶戶都是梳篦好手。
同期聲:梳篦匠人 霍桂芬 那時候最早的時候,我的父親的弟弟的老婆,17歲嫁到我家來的,她已經(jīng)會做篦箕了,然后她就教我的媽媽,那個時候我媽二十來歲,我媽媽學會了就教我,那個時候,我只有六歲了。
配音:從材料的選擇到一張成品篦箕的出廠,需要經(jīng)過72道半工序。為了盡量給家里多增加收入,霍桂芬一個人就能完成“編楂”的12道半工序。
同期聲:梳篦匠人 霍桂芬 我呢,從山上的毛竹砍下來,大刀上要先拉五道,則刀上要拉一道,。。。 我這個眼睛就是這個做壞的,那個時候拉那個大刀,然后那個篾一拉,一彈彈在眼睛里,剛開始只是一個紅點點,那個又不要緊,到60歲的時候,就蔓延開了,就跟老年斑一樣的,就擴散了。
配音:一張小小的篦箕,看似平淡無奇,但功夫都在梳篦匠人的手指尖上。每張篦子的竹齒,需要用兩股細棉線緊緊的固定好,二百多根竹齒,得用棉線一根一根的“織”起來,既費眼又費神。
【現(xiàn)場解說編楂的流程】
配音:霍阿姨說,做好一把梳子,短則只需半天功夫,然而真想做一把人見人愛的梳子,不僅需要上好的原料,還需要長時間的手工雕刻,有的時候做上十天半月也不嫌慢。因為,梳篦匠人講究的是慢工出細活兒,容不得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成分。
同期聲:梳篦匠人 霍桂芬 這個刺也有正反的,你不要看它這么小,這個是正面,這個是反面,一張篦箕的話,千萬不能有一正一反的刺,反的放在下面,正的按在上面。。你別看是小小的編楂,但是有的人編出來的就型好,好看,賣相也好,有的就不行,很死板的。
演播室:盡管常州的“篦箕”因其工藝獨特、制作精良聲名遠揚,但也因為工藝的復雜、銷路的下降、手藝人的老齡化,正呈現(xiàn)即將沒落的先兆。
【鐘聲敲12點,然后做篦箕的三個人吃飯】
同期聲:記者 這個吃完是不是要休息一下啊,
梳篦匠人 周琴媛 也不休息,因為今天的任務要做完了才能歇的,計件制的, 記者 做的多掙得多 梳篦匠人 周琴媛 嗯,每天要做兩百張,一個月工資是兩千塊左右
記者 辛苦嗎?
梳篦匠人 霍桂芬 還好,我們這一代還好,像你們這一代就不行了,我們以前做的時候天天要開夜工 配音:霍桂芬說,由于篦箕制作工序復雜,機械化程度低,現(xiàn)在的小青年都不肯學了。再加上銷路問題,投入與產(chǎn)出的巨大懸殊,既辛苦又賺不到錢,使得篦箕生產(chǎn)出現(xiàn)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境況。
同期聲:梳篦匠人 霍桂芬 徒弟是想帶的,但是有誰來呢,就是沒人來,現(xiàn)在條件都好了
梳篦匠人 張亮康 (子女)他們不肯做這個東西,也不會做,他們要賺錢的,這個么是手工活,錢也賺不到。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金松群 別的像留青竹刻,亂針繡什么的一個人就能完成,只要有師傅帶,就能全部制作成功,所以梳子的區(qū)別還是比較大。。。梳篦作為我們的非遺,能夠保留下來是我們的光榮,但是作為我們來說也是只能說盡力,好在現(xiàn)在非遺的傳承人層次比較豐富。
配音:目前,常州梳篦廠共有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四位市級非遺傳承人和一位區(qū)級非遺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大多數(shù)仍在木梳生產(chǎn)一線工作,今年45歲的黃筱燕就是其中一位相對年輕的傳承人。
同期聲:鐘樓區(qū)非遺傳承人 黃筱燕 我本身就是讀的工藝美術(shù)專業(yè),自己也喜歡這些東西,所以就到這里來了。
配音:黃筱燕說,無論是木梳還是篦箕的制作,從來都是一件無法速成的事,得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平心靜氣,更要忍受得了漫長而看不見結(jié)果的重復勞作才行。
同期聲:鐘樓區(qū)非遺傳承人 黃筱燕 前年的時候帶過一個,也是技校過來的,做了大概六個月就走了,就是做不下來,因為現(xiàn)在的小孩都有手機,你不可能讓她坐在那一直不玩手機,三個月的時候還行,一開始還覺得做的還行,基本上做到第四個月,第五個月就不能夠了,后來就走了。
配音:而記者在與梳篦廠工作人員的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興趣、堅持、專致、加上責任,才是梳篦廠匠人們的“匠心”所在。
同期聲:鐘樓區(qū)非遺傳承人 黃筱燕 本身也是喜歡畫畫,在這做的也挺開心的,雖然錢是賺的很少。。。。能夠堅持下來的,還都是喜歡這份工作。
梳篦匠人 霍桂芬 我也不會搓麻將,也不會跳舞,我喜歡做這個,雖然我也七十幾歲了,我還能做做的,但是我也喜歡。
演播室:對于常州的梳篦匠人來說,有的時候時光仿佛過得很慢,他們似乎只做了一件事卻要重復許多年,有的時候卻又是光陰如梭,他們似乎只做了一件事卻已過多年。“擇一事終一生”,把工藝做到極致,這就是匠人們的倔強和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