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節(jié)近在眼前,都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是這個年到底該回誰家過,又成為擺在一些年輕夫妻面前的糾結選題,有人為此爭吵鬧氣,甚至作出尋短見等極端行為的。那么在咱們武進地區(qū),大伙又是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同期聲 市民:應該肯定是在老公家吧
同期聲 市民:我家是在這邊過了,過完了再回去丈母娘家。
同期聲 市民:因為兩家隔得比較近,所以都會去參加。
同期聲 市民:我們基本上在婆家過,我爸爸媽媽家也離得不遠。
同期聲 市民:我們娘家婆家在一個城市里面,中午就娘家,晚上就婆家。
同期聲 市民:現(xiàn)在基本上就是在我們自己家過,主要是丈母娘家離得比較遠,而且我們家單身嘛,把自己爸媽一個人放在家里面有點孤獨的啊。
同期聲 市民:去我丈母娘家過,我們一年到頭也不回去吧,難得回去看望兩個老人,然后給他們帶點年貨之類的東西。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同城的夫妻們大多選擇兼顧兩家,異地的則更傾向于在婆家過年?;卣l家過年?這個問題為什么在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不成其為問題,而現(xiàn)在卻成了一個影響夫妻感情、家庭團結乃至社會和諧的問題呢?
同期聲 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副院長 衡孝慶:在傳統(tǒng)的社會當中,在哪一家過,各地都會有相應的傳統(tǒng)和習俗,那么現(xiàn)有的由于人員流動性的加大,夫家婆家和娘家距離太遠,就存在著這樣一個去誰家過年的矛盾。
從前,多數(shù)人都有兄弟姐妹,今年你不回我回,明年我不回你回,父母沒那么多期盼,子女對不能回去過年也沒那么多愧疚。但是從1979年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目前我國約有1億左右的獨生子女人群。而隨著80、90后獨生子女步入婚育階段,這些雙獨夫妻都想著能夠在春節(jié)時陪伴自己的父母過年,但夫妻兩個又不可能各回各家,那樣雙方的父母也會不高興,于是問題和矛盾就來了,協(xié)商不下,就會導致冷戰(zhàn)、爭吵甚至鬧離婚。前幾天,連云港的單某與妻子陳某,就因為回誰的父母處過年發(fā)生了爭執(zhí)。陳某手提水果刀,用自殺來威脅丈夫。
同期聲 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副院長 衡孝慶:那么由于我們所謂叫空巢老人,父母雙方,可能都是對于子女回來過年,都有比較強烈的欲望或者是要求,所以這種矛盾會更加的突出。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粗粚π》蚱抟虼唆[得家無寧日,甚至勞燕分飛。父母們也于心不忍,不少人開始體諒自己的子女,逐漸轉變觀念。
同期聲 市民:過年不回來,他們?nèi)ヂ糜瘟?。他們不回來我們輕松點,他們回來我們反而忙,但是忙忙也高興的。
同期聲 市民:肯定要到男孩子家過年的嘛,這個女兒嫁出去,肯定是人家的了,人家也有想法的,人家也就一個,你也只有一個,怎么跟人家搶啊,不可能的?。?/span>
同期聲 市民:在丈母娘家過年也無所謂,能理解,因為她也是一個孩子,她也想自己的孩子在家過年,可以理解,但是不要每年都是那樣,今年在丈母娘家,明年可能在自己家,這樣輪流著比較好一點。
同期聲 市民:沒有那么愉快,但是也能理解吧,你生了一個兒子,不能就說把媳婦栓在身邊,那么她生了一個女兒,到她家去過年,也應該的。
同期聲 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副院長 衡孝慶:我覺得在處理這樣一個矛盾的時候,更多的是雙方,雙方的家長、家庭都要保持一個理性的態(tài)度,不要過分的強調(diào)自身的這個方面的利益,多退讓一步,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并不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回誰家過年,這道題看來也并非無解。那么究竟有幾種解法?人民日報在前幾天做了一項調(diào)查,32.1%的網(wǎng)友選擇輪流來,一年去一家;28.5%的網(wǎng)友表示兩邊都爭取去;20%的網(wǎng)友更傾向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還有19.4%的網(wǎng)友會把兩家人接到一起,一大家人一起過年。這四種解法一出,還真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
同期聲 市民:比如說我是獨生子女,我可能傾向于我回家過,但是如果對方也是獨生子女,就要平均一下。對方要不是獨生子女的話,可能就我這邊多一點。
同期聲 市民:如果要是婆家娘家離得遠的話,方便為主吧,然后新年的話,肯定是兩邊都要去的。
同期聲 市民:如果說兩方都是獨生子女,在你家過兩年,第三年去另外一家,不都可以嘛,沒必要吵。實在不行抓鬮嘛,或者錘子剪刀布。
同期聲 市民:比如說今年回婆婆家,明年就回娘家。
同期聲 市民:多往丈母娘家跑一跑,反正娘老子的話有的是時間。
最后要說的是,回誰家過年,這并不是一道永久性的難題。它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誕生的矛盾,而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fā)展,這種矛盾也會相應的淡化。
同期聲 市民:現(xiàn)在也無所謂遠近,我們小孩在廣西,一拉出來電話,晚上視頻,就像天天在身邊的。
同期聲 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副院長 衡孝慶:隨著我們現(xiàn)代通訊方式的變化,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視頻啊什么都是很方便的,是不是一定要在一個地方過年,包括我們的春運,包括我們整體社會流動性的這種變化,都會反映在我們現(xiàn)實的這個生活當中。我相信隨著未來社會生活節(jié)奏各個方面的這種變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所帶來的社會習俗,會逐漸淡出我們生活的視野。
連線微評:“過年回誰家”也是一道社會課題
幸福來自和諧,和諧來自寬容。家庭有時亦如政治,需要妥協(xié)的藝術。為家庭,為心愛的人適當妥協(xié),并不丟人。但同時也要看到,“過年回誰家”不僅是一道家庭課題,也是一道社會課題。破解這個難題,不僅需要家庭成員互相體諒,也需要社會發(fā)力。比如,把休假制度落實到位,提升社會養(yǎng)老能力,讓老人精神不空巢。如果這些問題能較好的解決,相信“過年回誰家”的矛盾也就不會這么尖銳了。 |